新生嬰兒于出生前,在胎兒時期,由于其肝功能欠成熟,對膽紅素的結合和排泄能力都不足,主要藉母體的肝臟進行代謝。故在正常情況下,臍血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只有17-50mmol/L.由胎兒本身的肝臟轉化的膽紅素量不多,所以即使患有先大性膽道閉鎖,胎兒和剛出生的新生兒都沒有黃疸出現(xiàn)。
然而胎兒畢竟還有部分非結合膽紅素由其自身的肝臟轉化為結合膽紅素,再由腸道排出,所以胎便呈褐色。當胎兒有溶血時,所產(chǎn)生的大量非結合膽紅素來不及全部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又超越胎兒肝臟有限的轉化能力,因而胎兒出現(xiàn)黃疸,并使羊水黃染。
新生兒出生后,斷絕了經(jīng)胎盤排除膽紅素的途徑,自身肝組織代謝膽紅素的能力一時尚未完全成熟。
例如:
①肝細胞內Z蛋白雖然在胎兒期已完全發(fā)育,而主要和非結合膽紅素結合的Y蛋白則含量很少,出生時幾乎缺如,需待生后第2-3周才達成熟;
②肝細胞內葡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在出生時,僅為成人的10%,以后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約于生后2周才接近成人水平;
③尿核苷二磷酸葡糖脫氫酶的活力也較低,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的含量又少,均影響膽紅素的結合。
此外,還由于:
①膽紅素負荷較高,新生兒出生后,建立肺呼吸,血氧分壓迅速超過胎內,紅細胞數(shù)量過剩,其壽命又較短(70-100天),致使膽紅素產(chǎn)量過高,再加上旁路膽紅素的來源也較成人為多。這樣,新生兒每日生成的膽紅素為8.5mg/kg,而成人僅3.8mg/kg.
②腸-肝循環(huán)增加,剛出生的新生兒,其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尚未建立,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像較大兒童一樣被還原成糞肥原;相反,其腸道中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又較高,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非結合膽紅素和葡萄糖醛酸,前者從腸道被吸收而至肝臟。在有胎糞延遲排出時,吸收更多。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8.54MB 下載數(shù)8569 下載
7.36MB 下載數(shù)6598 下載
7.98 下載數(shù)5698 下載
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
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