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移植排異反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A.超急性排異反應是由細胞免疫所介導的
B.急性排異反應主要是由細胞免疫介導的,屬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的細胞免疫現象
C.血管內皮損傷是慢性排異反應的主要損傷形式
D.超急性排異反應無法治療
E.急性排異反應經大劑量激素沖擊或調整免疫抑制方案治療后有可能逆轉
【正確答案】A
【考點定位】排斥反應
【答案解析】
①選項A:超急性排斥反應在移植物再灌注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fā)生,是典型的體液免疫反應。通常由于受體預先存在抗供體抗原的抗體(如ABO血型不相容或多次妊娠、反復輸血和曾接受過器官移植而對HLA致敏)迅速與移植物內皮細胞結合,激活補體而直接破壞靶細胞。同時,也激活凝血反應,導致移植物微血管系統廣泛微血栓形成。術中可見移植物腫脹、色澤變暗、血流量減少而變軟,無彈性(A對),故本題選A。
②選項B:急性排斥反應由T細胞介導和抗體介導,在臨床上最常見。以往認為急性排斥反應主要發(fā)生于移植術后3個月內,但由于目前臨床強效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使其發(fā)生已不具有明確的時間概念,可見于移植后的任何時間段。急性排斥反應的典型臨床表現為發(fā)熱、移植部位脹痛和移植器官功能減退等。
③選項C:慢性排斥反應發(fā)生于移植后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目前其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為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和T細胞介導的排斥反應反復發(fā)作,加上多種非免疫因素(如免疫抑制劑藥物毒性和脂質代謝異常)等,導致慢性移植物失功。臨床表現為移植器官功能緩慢減退,其病理特征主要是移植物動脈血管內膜因反復的免疫損傷以及修復增生而增厚,繼而導致移植物廣泛缺血、纖維化直至功能喪失。慢性排斥反應對免疫抑制劑不敏感,是影響移植物長期存活的主要原因。
④選項D:超急性排斥反應病理特點為廣泛的急性動脈炎伴血栓形成,可見器官實質明顯水腫、出血和壞死,毛細血管與小血管內血栓,管壁有多形核粒細胞浸潤和纖維素樣壞死。一旦發(fā)生,抗排斥治療往往難以逆轉,只能切除移植物。
⑤選項E:排斥反應程度輕微時無特征性臨床表現,需與免疫抑制劑毒副作用等相鑒別。目前尚無可靠的生化或免疫學指標協助早期診斷。確定診斷需病理學檢查,其特征為大量的炎性細胞浸潤,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有時可見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一旦確診則應盡早治療,大劑量激素沖擊、應用抗淋巴細胞的免疫球蛋白制劑或調整免疫抑制方案通常有效。
2.對外科感染患者,以下局部治療的方法中錯誤
A.散淤消腫
B.局部制動和休息
C.伴有嚴重中毒癥狀時切開減壓
D.必要時切除感染器官
E.加強營養(yǎng)支持
【正確答案】E
【考點定位】皮膚和軟組織化膿性感染
【答案解析】
①選項E:急性感染癥狀、體征消失,體溫和白細胞計數正常3天,可以停用抗菌藥。抗菌治療為主要的保守治療方法。加強營養(yǎng)支持僅為輔助治療(E對),故本題選E。
②選項A:在局部出現感染之后多會伴有局部皮膚以及軟組織的化膿腫脹,可進行.散淤消腫,促進炎癥因子聚集,消滅病原體。
③選項B:局部制動和休息,避免膿液進一步擴散,增加免疫力。
④選項C:輔以引流、清創(chuàng)或其他外科處理,將膿液及壞死物質排出。
⑤選項D:治療原則是去除感染灶,避免感染進一步擴散。
完整版答案及解析請掃碼添加老師獲取
↓↓↓↓↓↓↓↓↓↓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11.36MB 下載數4561 下載
8.63MB 下載數2457 下載
17.71MB 下載數6945 下載
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
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