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學是西醫(yī)綜合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考生全面掌握歷年病理學的復習重點,小編在此整理了病理學常用考試術語的講解,供大家參考。
1.黏液樣變性:指粘多糖(透明質酸等)的積聚。)和基質中的蛋白質。營養(yǎng)不良時常見于間葉腫瘤、風濕、動脈粥樣硬化和骨髓及脂肪組織。顯微鏡下,間質松散,多突起的尖狀纖維細胞分散在灰藍色粘液樣基質中。
2.病理性色素沉著:細胞內外有色物質(色素)的異常積聚稱為病理性色素沉著。
3.脂褐素:是聚集在細胞質中的黃褐色細顆粒,電鏡下顯示為自噬溶酶體中未消化的細胞器碎片,其中50%為脂質。脂藍蛋白包含在附睪上皮細胞、睪丸間質細胞和神經節(jié)細胞的正常細胞質中。
4.病理性鈣化:固體鈣鹽(主要是磷酸鈣和碳酸鈣)在骨骼和牙齒以外的軟組織中沉積,稱為病理性鈣化。
5.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繼發(fā)于局部變性、壞死組織或其他異物(如血栓和死寄生蟲卵)的鈣化,稱為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營養(yǎng)不良鈣化鈣磷代謝正常。
6.轉移性鈣化:鈣磷代謝障礙(高鈣血癥)引起的正常腎小管、肺泡壁和胃粘膜的多發(fā)性鈣化,稱為轉移性鈣化,可影響細胞和組織的功能。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腫瘤破壞骨組織,過量攝入維生素D可引起高鈣,導致轉移性鈣化。
7.壞死:指體內不同范圍的局部細胞死亡,其中質膜(細胞膜、細胞器膜等)。)的死亡細胞崩解,該結構自溶(壞死細胞被其自身的溶酶體酶消化)并引起急性炎癥反應。
8.固縮:核收縮、濃縮、深藍染色,表示DNA停止轉錄。
9.核分裂:染色質分解成密集的藍色碎片,分散在細胞質中,核膜溶解。
10.核溶解:染色質中的DNA和核蛋白被脫氧核糖核酸酶和蛋白酶分解,細胞核輕度染色,有或沒有細胞核的輪廓。
11.凝固性壞死:壞死細胞的蛋白質凝固,并經常保持其輪廓重影。這可能是由于局部酸中毒,使壞死細胞的結構蛋白和酶蛋白變性,阻斷了蛋白溶解的過程。凝固性壞死常發(fā)生在心肌、肝、脾和腎。
12.干酪樣壞死:完全凝固性壞死,是結核病的特征性病變。顯微鏡下,壞死部位沒有原始組織結構的殘留圖像,甚至沒有核碎片。肉眼觀察,壞死呈白色或淡黃色,細膩,似奶酪,故名。
13.壞疽:指身體直接或間接與外界大氣相通的部分大面積壞死,并因腐敗菌生長而繼發(fā)腐敗。壞疽分為干、濕、氣三種。
14.液化壞死:壞死組織由于酶的分解而變成液體。它最常發(fā)生在大腦和脊髓,它們含有較少的可凝固蛋白質和較多的脂質,也稱為軟化癥。由細胞水腫發(fā)展而來的化膿性壞死、脂肪性壞死和溶解性壞死均屬于液化性壞死。
15.賽璐珞壞死:曾被稱為賽璐珞變性。發(fā)生于結締組織和血管壁,是過敏性結締組織疾病(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結節(jié)性多動脈火等)的特征性病變。)和急性高血壓。顯微鏡下,壞死組織像細絲,顆粒狀紅色染色纖維素(纖維蛋白),并聚集成碎片。纖維素樣壞死物質可能是腫脹和崩解的膠原纖維(由抗原-抗體復合物引起),結締組織中沉積的免疫球蛋白,或從血液中滲出的纖維蛋白原轉化而來的纖維素。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
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