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昭昭醫(yī)考!
一、目標要求
(一)教育學原理考查目標
1. 系統(tǒng)掌握教育學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觀念。
2. 理解教學、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動的任務、過程、原則和方法。
3. 能運用教育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教育理念來分析和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
(二)中國教育史考查目標
1. 系統(tǒng)掌握中國教育史的基本知識,把握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 理解有關中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掌握學習教育歷史的基本方法。
3. 能夠運用教育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教育現象,探討有益于現實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理論啟示。
(三)外國教育史考查目標
1. 掌握外國教育思想和制度發(fā)展的基本史實,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歷史發(fā)展的線索。
2. 了解外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認真閱讀和理解國外名著。
3. 能運用歷史方法和知識分析教育現象。
(四)教育心理學考查目標
1. 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及趨勢,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2. 能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主要理論,說明和解釋有關教育現象,解決有關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
二、試卷結構
(一)時間及分值
本試卷考試時間 3 小時, 150 分。
(二)內容結構
教育學原理部分 60 分;中國教育史部分 30 分;外國教育史部分 30 分;教育心理學部分 30 分。
(三)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6 題×每題 5 分=30 分) 簡答題(4 題×每題 10 分=40 分)
論述題(3 題×每題 20 分=60 分) 材料題(1 題×每題 20 分=20 分)
三、試卷范圍
主要參考書目:全國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指導委員會編,《全日制攻讀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入學考試大綱與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年版。
(一)教育學原理考查范圍
教育學的對象和任務;教育學產生和發(fā)展;教育的質的規(guī)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特點;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與社會發(fā)展;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我國的教育目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我國現行學校教育制度;課程概述;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發(fā)展的趨勢;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教學概述;教學過程中應當處理好的幾種關系;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德育概述;德育原則;德育途徑與方法;教師勞動的特點、價值與角色扮演;教師的素養(yǎng);教師的培養(yǎng)與提高;學校管理概述;學校管理的目標與過程;學校管理的內容和要求;學校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主要參考書: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9 年;劉海民主編:《現代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
(二)中國教育史考查范圍
西周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私人講學的興起;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孟軻的教育思想;荀況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封建國家學校教育制度;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魏晉南北朝官學;隋唐學校教育體系;科舉制度;韓愈的教育思想;科舉制度的演變與學校教育的改革;書院的發(fā)展;私塾與蒙學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早期啟蒙教育思想;教會學校的舉辦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洋務教育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近代教育體系的建立;清末教育與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運動;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驗;1922 年“新學制”;收回教育權運動;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革命根據地教育;楊賢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晏陽初的鄉(xiāng)村教育試驗;梁漱溟的鄉(xiāng)村教育建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與實踐;陳鶴琴的“活教育”探索。
主要參考書目: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王炳照等著:《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三)外國教育史考查范圍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觀念;蘇格拉底的教育活動與思想;柏拉圖的教育活動與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動與思想;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古羅馬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育的特點;宮廷學校;騎士教育;城市學校與行會學校;中世紀大學;人文主義教育的特征、影響和貢獻;新教的教育思想與實踐;耶穌會學校;英國教育的發(fā)展;法國教育的發(fā)展;德國教育的發(fā)展;俄國及蘇聯教育的發(fā) 展;美國教育的發(fā)展;日本教育的發(fā)展;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盧梭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赫 爾巴特的教育思想;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斯賓塞論教育;馬克 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杜威的教育思想;現代歐美教育思潮;蘇聯教育思想。 主要參考書目:張斌賢主編,王晨副主編:《外國教育史》,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 年;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四)教育心理學考查范圍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與趨勢;心理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啟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人格發(fā)展理論的教育含義;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發(fā)展的差異性與教育;學習的內涵與分類;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派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動機的實質及作用;學習動機的主要理論;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知識及知識獲得的機制;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技能及其作用; 心智技能的形成與培養(yǎng);操作技能的形成與訓練;學習策略的性質與類型;認知策略及其教學;元認知策略及其教學;資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學;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及其培養(yǎng);社會規(guī)范學習與品德發(fā)展的實質;社會規(guī)范學習的心理過程;品德的形成過程與培養(yǎng);品德不良的矯正;心理健康的內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主要參考書目: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年;陳琦、劉儒德主編:《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附件: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